考博见导师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详细了解导师的基本情况
包括导师的研究方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大致教育和工作经历。这有助于找到共同话题,使交流更流畅,并快速获取导师的好感。
及时掌握导师的联系方式
导师的办公室电话、手机、电子邮箱都应准确掌握。这些信息通常可以在校园网、院校招生办公室或相关熟人处获得。
在联系时间上要错落有致
初试之前可以有少量联系,复试之际应增加联系,入学后分配导师那段时间更要加强联系。早期的零星交往有助于导师认识自己,也可以使自己更具体地了解导师。
旁敲侧击比单刀直入要好
导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一诺千金。在导师对学生不甚了解时,直来直去的做法效果往往不太好。曲径通幽才是高超的境界。
要说动听的话,但要注意场合和措辞
比如在面试时独赞某一导师的直接后果是分数上的不小损失。好话不要说得太露骨、太肉麻。
学术为重
在和导师面谈时,要多谈学术,少谈家常。学术=学术知识+学术思想,关键要谈学术思想的形成。谈论学术思想会让导师对你刮目相看。
尊重博导
无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还是年龄方面,导师都是你的长辈,对长辈有礼貌是理所当然的。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分寸,保持自我的独立和自信。
明确表达诉求
第一次见面是相互熟悉的过程,可以谈谈未来的规划、对什么方向感兴趣、想多看书还是参加论坛、自我优势和不足等问题。这有助于导师更好地了解你,并对你进行后续培养。
多观察、多思考
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要注意观察导师的言行举止,了解导师的喜好和期望。同时,对于导师提到的问题,要仔细思考并给出合适的回应。
穿着得体、守时
穿着要清爽利落,不要迟到。这体现出你的专业素养和尊重导师的态度。
准备充分
见导师前,要准备好自己的简历、科研经历、学术水平等材料,并思考导师可能会问的问题。这有助于你在见面时更有自信,避免尴尬。
通过第三方牵线
如果有熟人引荐,可以通过他们约见导师,这样会显得更自然、更得体。如果没有熟人引荐,可以通过邮件等方式先与导师建立联系,获得同意后再见面。
通过以上这些注意事项,你可以更好地准备和进行考博见导师的过程,增加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