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联系导师时,应当避免以下几个忌讳:
过分向导师了解某些信息
导师能理解考生的求学心情,但过分的要求会引起导师的反感。例如,询问复试内容、导师的组成等敏感信息,或通过非正规渠道了解导师的私人信息,都是不被导师所接受的。
过于频繁地联系导师
频繁的联系可能会干扰导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甚至影响其正常生活。建议通过合适的方式与导师保持联系,例如定期发送邮件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展,但不要过于频繁。
询问毕业后就业问题
虽然就业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但导师更关心的是考生的学术追求和潜力。过早地询问就业问题可能会让导师觉得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从而影响对你的评价。
探听导师隐私
了解导师的信息应当限于其学术和工作方面,不应侵犯导师的个人隐私。过分探寻导师的私生活会引起导师的反感,并可能影响到师生关系。
第一次接触后的消极自我暗示
有些考生在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如果感觉导师不够热情或自己表现不佳,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然而,导师第一次接触学生时通常不会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感情,因此不必过于在意第一印象,而应在后续的联系中努力改善自己的表现。
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在联系导师之前,应对其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研。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可能会让导师觉得你对他的研究没有真正的兴趣,影响复试的成功率。
群发套磁邮件或信息
一次性给多位导师发送相同的邮件或信息,可能会让导师觉得你是在广撒网,而不是真正对他们的研究有兴趣。这种行为可能会降低你的复试成功率。
在邮件中过度吹嘘包装自己
过度夸大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可能会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带来更大的压力,并可能让导师对你的真实能力产生怀疑。
综上所述,考生在联系导师时,应尊重导师的时间和隐私,保持适当的联系频率,重点展示自己的学术潜力和对导师研究的兴趣,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