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背书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技巧:
构建框架记忆
将每一章的框架牢牢背下,例如,语言学专业知识体系涵盖语言和语言学、语言语音和语音学、语义和语义学、语法和语法学、文字学、语用学、历史语言学、综合性语言学等多个章节,且章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熟悉章节框架的基础上,再对照完整知识点的书籍进行深入学习,如此一来,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知识脉络,使记忆更加有条理。
按照特定顺序记忆
在背诵系统性概念时,可遵循一定顺序,如定义、性质/由来/作用、(特点/区别/类型/作用)/类型(分类)等,这有助于全面且准确地把握概念内容,避免遗漏答题要点。同时,利用默写进行输出检验,明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查缺补漏。有的院校会考察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型,例如北大就曾考过“语料库语言学”“欧框”这样的名词解释题,系统背诵概念对我们应对这样的题型很有帮助。
遵循理解记忆原则
死记硬背难以应对考博的高难度要求,只有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在面对“语言习得机制”这一考点时,不能单纯背诵理论内容,而要结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过程去理解,这样假如遇到诸如“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语言习得的差异”这类题目时,就能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费曼学习法
把知识要点总结到一张纸上,注意尽量紧凑。方便用图像记忆法,像照相机一样背下这一张纸。比如《共产党宣言》解析有10几页,我只用一张纸就搞定了。然后把它贴在墙上,给自己讲课,觉得可以脱稿的时候就录下来。用剪映自动配字幕,回头看哪里还不熟悉,反复背!最后,还是那句话,背书都是很痛苦的,但是不难!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坚持下去,没什么背不下来的。
连续3遍法则
挑选出书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连续三天每天阅读三遍。通过这种方式,背书的时间会逐渐递减,而记忆的效果会显著提升。接下来,针对次要内容以及不容易记住的部分,连续两天阅读两遍。最后,对于那些非重点内容,可以在考前快速看一遍。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可以形成一个明确的记忆框架,有效地将知识储备在脑海中。
巴金森法则
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是与给定的时间限制成正比的。因此,你可以为每天的学习任务设定时间限制。例如,每天为某一科目固定的学习时间,并严格遵循这一计划。这种方法虽然一开始可能难以执行,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逐渐提高,最终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此一来,你将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串联法
采用联想的能力,把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比如你可以把佛教的四大圣地“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嵋山”,串联成“九五至尊,普照峨眉”。
谐音法
比如把历史知识“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改为“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图片法
要求你像拍照一样将内容记忆下来,也可以称为“镜像记忆”。需要你平时有意识地训练,比如走在街上突然闭眼,然后回忆视野中有哪些人,然后不断的丰富细节,能够说出的细节越多越好。
记忆树法
实际上就是做一个知识树和框架图,通过关键词去记忆。
重复、重复、再重复
把博研社已发资料背完第一遍后,后面的背诵就会越来越轻松,而且会一边背一边佩服自己,越背越爽。当然,这些在背诵的后期阶段才会出现。前期为了防止遗忘的速度赶上背诵的速度,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当天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巩固,不要背一遍就万事大吉了,大家在下午或是晚上复习一下,睡前回忆回忆。只有不断重复,才能完全吸收,为已所用。在进行第二轮背诵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也就是说,要清楚自己背诵的内容在书中的哪个章节、在整本书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可以结合着哪部分知识点使用等等。知识点的背诵可以结合着真题,真题往往最能表现出一所院校的出题风格,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依据搜集到的历年真题,把考到最多次数的知识点标注出来,